“能做996是一種巨大的福氣,很多公司、很多人想996都沒機會。”
“BAT這些公司能夠996,是我們這些人修來的福報。”
——馬先生
這話若被德國老馬(馬克思)聽聞,棺材板都壓不住。他定會用152年前那部皇皇巨著批判馬先生:“小馬,你是不勞而獲的資本家,靠壓榨工人剩余價值成為首富。”
馬先生亦覺得委屈和不服,“我很幸運,我沒有后悔12*12,我從沒有改變自己這一點。”
跟老馬同穿一條褲子的老恩(恩格斯),也會加入批判:“憑啥你拿得比工人多?”
老馬去世的第二年,奧地利的小龐(龐巴維克)出了一本《資本與利息》,說:“資本家沒有壓榨工人,資本家的利息收入來自利潤,源于跨期調節(jié)。”
后來,俄國小布(布哈林)指著龐老師罵:“你這是‘食利者政治經濟學’。”
小龐成為老龐后,教出了一個學生叫小熊(熊彼特)。小熊一輩子都想像另一位老馬(馬歇爾,馬家人才濟濟)一樣搞折中主義,他區(qū)分了資本家和企業(yè)家,試圖調和爭論。小熊覺得,“小馬不是資本家,而是企業(yè)家,小馬‘不后悔12*12’是難得的企業(yè)家精神。”
此時,老龐的一個徒孫小哈(哈耶克)跳出,“滾,你這個背叛師門的東西。”
馬先生只能發(fā)個微博,引用“幸福是奮斗出來的”,以平息這場百年爭論,避免事態(tài)擴大化。
《資本和利息》PK《資本論》,這一架吵了一個半世紀有余,映射到當下便是頭條上的“996”、腎撐不住的中年以及無可奈何的中產。
若你正值職業(yè)“中年”,又處于中層,還是中產,那恐怕……
996,中層的歷史選擇
這次,馬式言論,激起了不少打工者的憤怒,同時也引發(fā)不少老板、創(chuàng)業(yè)者的共鳴。
勞資雙方從來都不是對立的,更不應該是階級對立的,而是博弈中合作的。不少人表示,只要馬先生錢給得夠,“996”沒問題。你看,還是市場機制管用,價格滿意便成交,沒有多余的廢話。
不過,馬式言論,很容易被給不起的老板用于洗腦,壓榨勞工,“又要馬兒好,又要馬兒不吃草”。
老板“以夢為馬”,員工被“996”。
“向奮斗者致敬”,固然是這個時代必須的品質。其實,在整個東亞文化圈,日本、韓國、臺灣、香港、新加坡、中國北上廣深的工作負荷都極大,員工重度加班,老板“嘔血”賺錢,其中日本最甚。
但是,與大多數(shù)老板一樣,馬先生混淆了工人與老板的概念。企業(yè)與工人之間是勞動契約關系,在勞工法律框架下,按照市場規(guī)則辦事,價格機制來撮合雙方。但是,企業(yè)與老板沒有勞動契約。
老板加班是自愿,員工不加班是自由。
問題來了,既然勞資雙方是平等的契約關系,憑啥老板監(jiān)督工人,而不是工人監(jiān)督老板?
其實,在勞資契約中,企業(yè)與工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都是明確的,雙方都是相互監(jiān)督的。但是,工人對老板是“多對一”,工人很難聯(lián)合起來監(jiān)督老板;反過來,老板“一對多”,可以利用壟斷和信息差,對早期的勞工進行壓榨。
后來,有文化的老馬看不下去了,用“剩余價值”控告資本家剝削。有了理論大旗,工人們積極組織工會對抗資本家。資本家拿著老龐的理論來對抗工會,二者相持不下。
這時,馬歇爾得意門生老庇(庇古)跳出了古典主義框架,研究出來一個《福利經濟學》,說“劫富濟貧”是有經濟學道理的,建議保護勞工,增加窮人福利。
再后來,俄國和德國都變天了,英法美政治家坐不住了,采用了老庇的福利主張,紛紛完善勞工保護法,采用最低工資標準制。
至此,工人對企業(yè)的合約監(jiān)督,一半都交給政府及司法部門統(tǒng)一處理。今天,勞動者基本上不需要考慮合約監(jiān)督的問題,只要看月底有沒有按時如數(shù)發(fā)工資即可。
相比起來,企業(yè)對工人的監(jiān)督要難得多。
老板一對多,很難“照顧”到所有工人。工人可以利用老板的監(jiān)督盲點“尋租”。尋租,不是官僚才有,其實工人尋租極為普遍。比如,利用上班時間聊私人微信,利用財務漏洞報銷私人車票,利用公司資源私下做生意,利用采購權力收受供應商福利,等等。
根據奧地利學派的觀點,企業(yè)家搞“跨期協(xié)調”工作,先拿出錢租辦公樓,發(fā)工資,采購原料,開工廠,期待未來的收益。這個跨期過程是一個沉沒成本的“風險程序”,老板為了降低沉沒成本的風險,不得不督促工人努力工作。
其實,在市場中,每個人都是做“跨期工作”,市場是一個相互跨期機制。
房東買下辦公樓出租以求回本獲利,本是一個長期的跨期調節(jié);員工苦讀十余年考大學,考各種證件,學習專業(yè)技能,直到畢業(yè)就業(yè)后才有回報,這也是一種長期“跨期”。只是,企業(yè)主的跨期組織工作更為復雜,需要組織各種人財物進行經營,在監(jiān)管工人上會更加用心。
所以,最開始資本家想盡各種“土辦法”來監(jiān)督工人,如皮鞭抽打、鏡子偷窺、“走動式管理”,今天升級為獎懲制度、指紋打卡、目標管理。
后來,美國出來了一個人才叫泰勒。此君原本是哈佛高材生,但因眼疾輟學,被迫進入鋼鐵工廠當工人。高材生泰勒做了五年勞工,便發(fā)現(xiàn)了提高效率的辦法。他做了各種實驗,將每個工人固定在崗位上,工人的動作與機器的運轉配合,從而形成了科學管理。
工人崗位固定化、動作標準化、產能最大化,資本家大大降低了工人的成本,提高了生產效率。1895年,美國機械工程師協(xié)會發(fā)表了《計件工資制》,與泰勒的科學管理完美契合。這樣一來,工人也可以根據計件工資制,了解自己每天可獲得的收入,工資也提高了不少。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,工人為自己打工,多勞多得。
泰勒科學管理還發(fā)展出了科層制度。企業(yè)內部開始形成像金字塔一樣的層級結構,利用“工人管工人”的辦法,老板對工人的監(jiān)督便自動化、層級化了,職業(yè)經理人也就誕生了。
泰勒是第一代職業(yè)經理人,從原來的機工學徒,逐漸成長為工人、小組長、工長、技師、總工程師,最后到總經理。后來,泰勒名聲大噪后,出來開了管理咨詢公司,成了工人眼中的資本家。
可見,職業(yè)經理人制度尤其是中層干部,可以大大降低老板的監(jiān)督成本,提高企業(yè)的經營效率。
不過,泰勒的做法,還是遭到了工會的反對。一位名叫辛克萊的年輕社會主義者寫信給《美國雜志》主編,指責泰勒“把工資提高了61%,而工作量卻提高了362%”。
后來,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叫赫茨伯格,他發(fā)現(xiàn)物質條件、基本工資、管理措施只能起到保障作用,建議采用“量才錄用、職位晉升”的辦法激勵工人。這就是“雙因素理論”。這個好比古代科舉制,人人為爭搶功名,甘愿“寒窗苦讀”。
這樣,“工人管工人”以及職業(yè)經理人晉升制度,相當于構建了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微妙橋梁,職業(yè)經理人既是工人又是企業(yè)的監(jiān)管者。
1950年元旦,德魯克與父親一起去探望熊老(熊彼特,小熊已變成老熊)。德魯克父親其實是熊彼特在維也納大學時期的老師,德魯克成長于學術世家、家庭殷實。德魯克父親問熊彼特:“你現(xiàn)在還跟人提起你將來想被后人記得什么嗎?”
熊彼特年輕時,才貌雙全,深受維也納大學女孩喜歡。當時有人問他,你將來想被后人記得什么?他答道:我要成為偉大的經濟學家和歐洲美女的情圣!30多年后,師生重逢,老師拿這個問題來調侃熊彼特。
熊彼特說:“是的。這個問題今天對我來說仍然很重要。但是,答案卻和原來大不相同了……到了這個年紀,人們是不是記得我寫的書和理論已經變得不重要了。一個人如果不能使別人的生活有所不同,那么他的一生也只能算是表現(xiàn)平平而已。”
8天后,熊彼特去世。
4年后,德魯克發(fā)表了劃時代巨著《管理的實踐》,將管理學開創(chuàng)成為了一門獨立的科學,被譽為“管理學之父”。
很多人知道,德魯克的大名,未必明白其為何有如此之高的聲譽。德魯克一生著作等身,不少觀點今天看來雖平淡無奇,但實際上不少管理主張都是他開創(chuàng)的。
德魯克真正的貢獻是,他利用“社會組織”的概念,將工人、資本家與企業(yè)整合在共同的企業(yè)組織之內,提出組織概念、目標管理、企業(yè)使命與愿景、經理人以及企業(yè)家精神;工人、資本家與企業(yè)為共同的組織目標、愿景、使命而努力,從而各得其所。
德魯克將企業(yè)組織類比為宗教組織,他說:“管理沃爾瑪和管理羅馬天主教堂當然有所不同……但是,在所有組織中,90%左右的問題是共同的,不同的只有10%”,“使命決定愿景,愿景決定結構”。
實際上,德魯克利用“共同組織”從理論上化解了勞資矛盾。
德魯克重新定義了管理學,他說,“告訴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是管理學而不是經濟學(熊彼特創(chuàng)新理論),不是計量方法(泰勒科學管理原理),不是行為科學(赫茨伯格雙因素理論)”。
熊彼特對德魯克影響很大,除了創(chuàng)新及企業(yè)家精神外,還有“改變別人生活”的“實踐”——而不是寫在書上的理論。
2005年11月11日,“管理學之父”去世。德魯克先生總結的是“實踐智慧”,在那個時代構筑了工人、經理人、企業(yè)家以及企業(yè)組織的共同信念。
14年后,即2018年,也是11月11日,“中國式管理之父”曾仕強去世。兩代管理學之父,一個秉承西方規(guī)則意識,一個傳承中華相機傳統(tǒng),但未能很好地將中國的工人、經理人、企業(yè)家及企業(yè)有效的整合在組織之中。
由于缺乏統(tǒng)一的組織,工人在與老板博弈時處于劣勢,重度加班、996規(guī)則比較普遍。但是,老板也不是不勞而獲的資本家,不少都是“12*12”,甚至一些創(chuàng)業(yè)者、私企老板倒在了辦公室、酒桌上。在全球來看,中國企業(yè)的壽命非常短,不少私企的利潤率極低,企業(yè)主生存的環(huán)境值得反思。
工人加班,老板叫苦,企業(yè)虧錢,如此三者很難形成共同體。問題出在哪?
當下中國試圖搞大規(guī)模減稅,“放水養(yǎng)魚”,這也是“為有源頭活水來”的道理。
從泰勒科學管理開始,經理人成為老板與工人之間的橋梁,是企業(yè)監(jiān)管與創(chuàng)收的核心理論。但由于職業(yè)經理人制度不完善,代理人問題也比較嚴重。代理人尋老板的租,尋工人的租,尋下級的租,都比較普遍。
這種問題不但在中小企業(yè)存在,在上市公司也比較突出。上市公司,雖然信息比較公開,但具有公共公司性質,二級市場的股民基本放棄也難以行使股東權力,公司對代理人的監(jiān)督存在各種盲區(qū)。
在全球上市公司中,不少經理人利用加薪權力,改變薪酬績效激勵,拓展新項目,掌控更大的人財及事權,整合供應商或客戶資源等方式,最大限度地賺取投資人的錢,或為自己的職業(yè)道路鑄造金燦燦的墊腳石。
當然,大多數(shù)經理人與普通工人一樣,重度加班,壓力巨大,競爭激烈。更糟糕的是,一旦公司業(yè)績不好或戰(zhàn)略轉型,最容易炒掉的便是拿著高薪的經理人,尤其是規(guī)模龐大的中層經理層。
2019年,互聯(lián)網巨頭裁員風波再起。
騰訊在20周年的關口上,股價和業(yè)績都紛紛下滑。在20周年會上,劉熾平表示,在未來一年的時間里,有10%不再勝任的管理干部要退下。這意味著,騰訊正在掀起史上最大一輪管理干部裁撤,其中大部分為中高層干部崗位,目標包括助理總經理、副總經理、總經理甚至副總裁的級別。
京東集團正在推動“小集團,大業(yè)務”的轉型,為多元業(yè)務的發(fā)展保駕護航,同時也宣布末尾淘汰10%的副總裁級別以上的高管。
為什么互聯(lián)網裁撤中層最嚴重?
隨著信息技術發(fā)展,“扁平化組織”大勢所趨,互聯(lián)網企業(yè)組織比傳統(tǒng)企業(yè)層級更少,更傾向于扁平化、分布式。原來經理人及大批中層是老板監(jiān)督員工的層級手段,也是企業(yè)創(chuàng)造利潤的關鍵角色。如今大量中層成為裁撤對象,因為老板或高層可以通過互聯(lián)網及軟件系統(tǒng)直管基層工人。薪水較高的經理人,不直接產生利潤的管理者,容易被裁。
組織扁平化趨勢不可逆,越來越多傳統(tǒng)企業(yè)利用信息技術,高層直接管基層。熱衷于組織求變的張先生早在2014年就曾說:“去年裁掉1.6萬員工,海爾今年還要大刀闊斧,裁掉1萬名以中層管理者為主的員工”。
35,中年的當下生存
劉先生說:“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,真正的兄弟一定是一起拼殺于江湖,一起承擔責任和壓力,一起享受成功的成果的人。”
馬先生說:“如果你年輕的時候不996,你什么時候可以996?”
這兩位的“豪言”,聽得中年男人腎疼。
在職場上,中層與中年往往具有相當?shù)钠鹾隙取?/p>
畢業(yè)工作十余年,熬到中層,年齡在30-40之間。本來,這個年齡按生命科學定義應該是年輕力壯的青年。但是,在職場上,已是中年,職業(yè)年齡過半,再干個十來年就得退休了。某些職業(yè),如程序員、主持人、酒店服務生、模特,35歲以上算是中年甚至中老年了。
之前,華為存在“34歲以上清退”的傳聞,后有員工予以否認。不過,任正非在一次內部講話中提到,“華為是沒有錢的,大家不奮斗就垮了,不可能為不奮斗者支付什么。30多歲年輕力壯,不努力,光想躺在床上數(shù)錢,可能嗎?”
職場中,存在一些隱性的“35歲現(xiàn)象”。剛畢業(yè)時覺得沒有經驗不好找工作,但當你30多歲有經驗時發(fā)現(xiàn)更難找工作。與大學畢業(yè)生不同,老板與人力資源官往往以“職業(yè)成敗標準”來衡量職場“中年人”。35歲被公司裁員,沒有積累行業(yè)資源,混成職場“老油條”,很難獲得新雇主的信任。
所以,中層“臃腫”與中年“油條”一旦疊加,就容易成為裁員目標。
任先生指出,“華為現(xiàn)在最大的問題不是來自外部,而是內部的機構臃腫,人浮于事。整個管理層級太多,我們正在改革。我們在五年時間組織改革上能獲得成功的話,我們可能是有戰(zhàn)斗力的。”
德魯克說,企業(yè)組織有著我們共同的職業(yè)愿景與使命。但是,如果脫離了這一愿景與使命的人,可能就不再適合這個組織。日本人的職業(yè)精神,更多來自大和民族的“羞恥”、“自省”文化。香港人的職業(yè)精神,完全是高度職業(yè)化的殘酷競爭歷練出來的結果。
海爾張先生直接指出,“企業(yè)里面的中間層就是一群烤熟的鵝,他們沒有什么神經,不會把市場的情況反映進來。”他號召,“外去中間商、內去隔熱墻”。其中,“內部隔熱墻”指的就是,不接地氣、不接市場的中層管理者。
人到中年、中層容易碰到“職業(yè)墻”:
職位上,高管位置有限,遭遇晉升天花板;學習上,晉升激勵下降后,人的學習進取心也在衰退;家庭上,孩子教育、家庭事務越來越繁重,有時分身乏術,難以堅持“996”;欲望上,到中產后,具有一定的生存保障,財富欲望邊際開始遞減;事業(yè)上,由于職業(yè)慣性,再跳槽獲取更好職位的可能性小,創(chuàng)業(yè)的機會成本比較高,更愿意在本企業(yè)中層穩(wěn)定下來。
從經濟學角度來說,這完全符合邊際收益遞減規(guī)律。
人到中層,或到一定的收入水平,財富、職位、榮譽的邊際傾向會下降。與剛入職時相比,同樣數(shù)額的加薪,同等級別的晉升,同樣的精神獎章,激勵效果沒有那么大。外部激勵性下降,自我激勵性如果沒有起來,就容易滯留在中層過日子。
如此,組織中層容易形成一個機構堰塞湖。
龐大、臃腫、低效的中層,對企業(yè)發(fā)展非常不利。一般而言,公司想要戰(zhàn)略轉型成功,必然要換掉一批經理人,尤其是中層。我們知道,當一家企業(yè)發(fā)展到100人,老板的想法就很難徹底貫徹執(zhí)行了。很多大公司如柯達、諾基亞轉型失敗,并非不清楚戰(zhàn)略方向,而是“尾大不掉”,調不了頭。
管理服務于經營,一旦重管理而輕經營,這家企業(yè)距離淘汰就不遠了。
如果一家企業(yè)的管理成本過高,高于市場交易成本,那么這家企業(yè)就沒有存在的理由。當年,科斯從倫敦經濟學院畢業(yè),拿到獎學金去美國大型公司做調研發(fā)現(xiàn)了這一規(guī)律。他使用了交易費用一詞,來解釋企業(yè)存在的理由——企業(yè)組織可以降低交易費用,讓企業(yè)內部更有效率,從而替代市場機制。
簡單來說,假如公司需要長期設計服務,一般有兩種選擇:一是從向設計公司采購;二是招聘一批設計師自己設計。前者利用市場機制來完成,后者利用企業(yè)內部計劃來完成。
作為老板,你會選擇哪種方式?
老板一般考慮成本及效益,哪個成本低、效果好、穩(wěn)定性強自然就會選擇哪個。如果后者更好,那么設計這項業(yè)務在企業(yè)內部就有存在的理由。如果一家企業(yè)所有業(yè)務都不如市場采購成本低、效益好,那么這家企業(yè)自然就會虧損瓦解。
公司如何降低成本,提高效益,控制質量?
這時,管理的作用就發(fā)揮出來了??扑箍疾烀绹I(yè)時,當時美國大型工廠已經引入完善的泰勒科學管理以及福特發(fā)明的流水線??扑箤γ绹笮凸I(yè)內部有序、科學、精準的調度以及計劃驚嘆不已。
實際上,在《謝爾曼反壟斷法》制定以及實施幾十年,美國經濟學家包括一些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,都認為泰勒的科學管理有助于托拉斯組織的效率提升,并不主張對他們實施反壟斷訴訟。
在20世紀初,泰勒科學管理對企業(yè)內部成本降低及效率提升是顯著的,是當時巨型托拉斯運行的基本保障??茖W管理極大地拓展了企業(yè)的生存邊界,不少托拉斯吞噬了效率低效的市場,形成巨大的規(guī)模經濟。
這就是高效企業(yè)對低效市場、低成本企業(yè)對高成本市場的替代效應。
但是,就像“樹不會長到天上去一樣”,企業(yè)擴張也存在邊界。一旦企業(yè)到達邊際拐點,規(guī)模效應則不存在,開始進入報酬邊際遞減的輪回。
為什么會出現(xiàn)邊際拐點?
邊際效用遞減規(guī)律有一個前提便是技術水平不變。當管理及技術水平不變的前提時,不斷增加人力投入、資本投入,機構膨脹,管理人員擴張,如此報收遞減規(guī)律則會出現(xiàn)。
現(xiàn)實中,管理系統(tǒng)不更新,管理方法不改變,管理效率不提高,管理層不作為,意味著堆積管理人員,如此企業(yè)效益逐漸會被臃腫的管理機構所侵蝕。機構臃腫、管理者怠工,實際上經理人在大量尋租,具體表現(xiàn)為不干事,少干事,人浮于事。一旦內部管理成本高于市場交易費用時,企業(yè)就有可能被市場替代,從而被競爭對手所瓦解。
市場競爭遵循的是殘酷的叢林法則,企業(yè)競爭是如此,職業(yè)競爭也是如此。
在職業(yè)上,除了能力的競爭,還有價格的競爭。通常,我們的生活“由儉入奢易,由奢入儉難”,消費習慣養(yǎng)成之后有不可逆性,即易于向上調整,而難于向下調整。
美國經濟學家杜森貝利稱之為“棘輪效應”。
后來,凱恩斯將其推演到工資領域,認為工資具有一定的黏性,易于向上調整,而難于向下調整。工資的棘輪效應本身源于消費的棘輪效應。受到棘輪效應的影響,員工很難接受降薪。公司若降低成本,首先選擇是裁員,裁撤高工資又不產生業(yè)績的管理者,而不是降低工資。
中年人消費水平更高,工資收入到達一定的水平,生活質量更有追求,家庭負擔重,生活成本高,其消費及工資的棘輪效應更加明顯。年輕人“一人吃飽”即可,相比中年人對降薪的抵觸情緒沒有那么大。
所以,在控制成本時,公司更傾向于裁撤不愿意接受降薪的中年職員。
另外,公司會考慮降薪后的尋租問題和監(jiān)督成本。
如果降薪抵觸情緒大,強制降薪則可能傷害他們的工作積極性。一般而言,工資棘輪效應越大,抵觸情緒越重,降薪后出現(xiàn)怠工的傾向越明顯。怠工越明顯,尋租問題越嚴重,公司效率反而下降。為了提高工作效率,公司可能要加大監(jiān)督和激勵,這樣成本又上升。如此,降薪可能得不償失。
所以,公司會對抵觸情緒相對小的員工選擇降薪,而裁撤抵觸情緒大的員工。
與青年相比,中年失業(yè)要殘酷的多。一般而言,公司為了降低風險,中層及以上職位都會匹配同行工作經驗者或自主培養(yǎng),而非跨行尋找或直接空頭。由于職業(yè)習慣、思維慣性、行業(yè)局限、工資棘輪效應,中年職業(yè)人如果沒有大公司履歷,沒有足夠的人脈資源,或曾經創(chuàng)過業(yè),或想轉行,想要找到合適的中層及以上職位工作極為困難。
所謂中年危機,主要不是“油膩”和“庸俗”,而是職業(yè)危機、收入危機。當人到中年,腎拼不過年輕人時,必須培養(yǎng)其它方面的優(yōu)勢,如人脈、資源、經驗等等。對于中年人來說,持續(xù)保持職業(yè)競爭力以及事業(yè)欲望,確實需要挑戰(zhàn)自我與人性。
人到中年,在這個城市奮斗半輩子,還在為家庭的城市生存權而拼命。
2035,中產的未來前途
中層、中年與中產,具有相當?shù)闹睾隙取?/p>
一般來說,一位35歲左右的職場“中年”,處于公司中層,在城市定居,已婚,有小孩,貸款買房,有車代步。如果你是中層、中年與中產的交集,那么你或許是比較“受傷”的一個群體。
之前,我寫過一篇《全球中產經濟|“紙牌屋”與“掃地出門”》,提出“房產是富人的財富,中產的‘紙牌屋’”。
貨幣-房產-生存權,是一條隱性的經濟生命線。中層、中產以及中年為了爭奪城市生存權(婚育權、優(yōu)質教育選擇權、社會地位等),加杠桿貸款買房,大量的貸款買房實際上支持著龐大的銀行信貸。對于市場而言,商業(yè)銀行就是企業(yè)與個人的央行,信用貨幣就是真實貨幣,而大量的信用貨幣都是以房產及土地作為抵押而發(fā)放的。
所以,城市生存權支撐著高房價、高貨幣。貨幣和房子都是生存權本位。
跳出來看這個問題,中產買房和貸款,并非基于正常的市場投資或消費,而是一種“被迫”的生存權,是剛需所致。
在市場博弈中,一旦你處于“剛需”的一方,必然會吃虧。就好像在戰(zhàn)爭年代,糧食緊缺,人為了生存必然搶購糧食,糧商此時囤積居奇,抬高價格。但迫于生計,人們也不得不高價購買。
涉及生存權的剛需市場,并不是一個理性的、正常的、自由競爭的市場,而是一個價格扭曲、供給失靈的市場。
這種市場并不是戰(zhàn)爭年代才會出現(xiàn),現(xiàn)實經濟中經常存在。比如通貨膨脹時,貨幣發(fā)放越多,貸款需求量越大,需求量越大,貨幣發(fā)放越多,從而進入一種惡性泡沫循環(huán)。
原因是通脹時期,有利于債務方而不是債權方。企業(yè)及個人迫于生存會不斷借貸,擔心貨幣貶值,試圖通過不斷地借貸來抵充貶值的速度。
但是,信用無法極限擴張,當杠桿加滿時,這種債務循環(huán)游戲無法支持下去,泡沫破滅,債務危機爆發(fā)。然后。貨幣緊縮,資產價格縮水,信用下降,信貸額度降低,經營狀況惡化,信用度再下降,資產價格再縮水,信用額度再降低……
如此,便進入費雪的債務通縮螺旋。
全球中產大部分財富都配置在房產上。中產在房產上的投資,并非完全基于投資理性選擇,更多傾向于生存需求——學位房、上班方便、舒適度、戶型面積與家庭人口匹配等。但是,地產商、房產投資商、炒房者是基于投資理性選擇。這就是被動與主動,理性與非理性,剛需與自由供給之間的博弈。
如此,作為購房者的中產,與他們之間博弈,就明顯處于劣勢,需要更多讓利于后者。房價再高,為了結婚、孩子讀書,中產都選擇買房。如今北上廣深這個價位,依然有不少剛需購房者。這就相當于,中產迫于生存不得不接盤高價房。
對于中產來說,即使擁有房產,也只是財富的“紙牌屋”,但債務卻是真實的。房產估值再高,也不可能變現(xiàn),但每個月房貸必須償還?,F(xiàn)在北上廣深,不少中產每月支撐著兩三萬的房貸。每月工資入賬,第一件事便是留扣房貸,然后才敢安排其它消費。
如果中產,又是中年,又遭遇中層裁員,失業(yè)的中產將面臨巨額的債務壓力,危機一個中產家庭的城市生存權。
有人說,我可否將深圳的房產賣掉,拿著1千萬房款到小城市過小日子。這么做就相當于放棄了深圳的城市生存權。這固然沒什么對錯,屬于個人人生觀及價值取向的選擇。
所以,一旦將房產與城市生存權捆綁,那么房地產就不再是一個正常的自由市場,必然會演變?yōu)閮r格扭曲的市場。為城市生存而拼搏的中產,便要為這一制度支付巨額的成本。
這就是全球主要國家都對涉及生存權的市場進行政府干預的原因。如農業(yè)補貼,控制貨幣供給,房產調控,建設安居房,通脹期間控制物價,儲備石油,等等。
但是,從全球來看,經濟最大的黑洞不是市場失靈本身,而是有形之手的調控。
最為突出的是貨幣市場。貨幣當局控制貨幣供給,貨幣無法完全按照市場機制來分配貨幣,從而導致有些地方、領域、企業(yè)及個人貨幣富余,有些則貨幣緊縮;如此便會形成龐大的貨幣販賣生意,貨幣富余區(qū)賣給貨幣貧乏區(qū),滋生龐大的食利階層,拉大貧富差距。
美聯(lián)儲控制著全球最大的貨幣——美元的供給,華爾街掌控著富余貨幣,通過金融衍生品及融資市場,向美國制造業(yè)、農場主、中產階級以及全球各國販賣美元。
1980年代開始,隨著“里根大循環(huán)”形成,一個全球性的美元販賣市場快速膨脹。華爾街從國債、債券中吸收各國低價回流的美元,再販賣到海外獲取更高的收益。
當美元寬松時,華爾街金融繁榮,資金販賣火熱;當美元緊縮時,華爾街可憑借強勢美元獲取國際資本,新興國家則陷入美元荒、貨幣危機和債務危機。
這也就從“里根大循環(huán)”開始,美債越來越多,全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,華爾街賺得越來越多,而新興國家則陷入美元周期性債務危機。
在“里根大循環(huán)”體系中,美元的緊縮風險帶來的債務和貨幣危機,足以讓新興國家折騰一個世紀,典型的莫過于阿根廷、墨西哥。二戰(zhàn)后,只有日本、韓國、新加坡、中國臺灣、中國香港,晉升為發(fā)達經濟體。剩下絕大部分國家都滯留在中等收入區(qū)間,不少國家陷入所謂的“中等收入陷阱”,不但經濟增長乏力,更是問題和矛盾重重。
當然,新興國家的問題關鍵在于內部,而不是美國及美元。但是,在這種全球貨幣體系以及“里根大循環(huán)”下,新興國家將面臨一次次的危機洗劫,很難實現(xiàn)突破。
“中等收入陷阱”與中產階級危機,在本質上是一樣的,都是因為財富是“紙牌屋”,而債務卻是真實的債務。
新興國家房產、資產表面上價格高,但存在大量泡沫,里面充斥著杠桿和債務。這種債務型經濟的形成原因,與中產的債務是類似的。新興國家為了生存或快速發(fā)展,政府借錢搞基建,企業(yè)借錢搞投資,中產借錢買房,甚至在美元寬松期大舉外債。一旦制造業(yè)及出口無法大規(guī)模創(chuàng)匯,美元一緊縮很可能遭遇貨幣、債市、樓市、股市“四殺”悲劇。
每次全球性經濟危機或區(qū)域性經濟危機,都將洗劫中等收入國家,同樣也洗劫中產階級。
財富是幻影,而債務是現(xiàn)實。
要緩解這一問題的方法是房地產與城市生存權脫鉤,打破土地供給壟斷,讓房地產市場自由支配。房地產市場化并不是最好的方式,畢竟它是一個生存權市場。但最糟糕的是房地產貨幣化、金融化。
不過,當前房地產與城市生存權脫鉤的可能性不大。因為整個經濟體系都構建在城市生存權之上,貨幣是城市生存權本位制,想要扭轉這種慣性很困難。香港的港幣雖然是美元本位,港府的房產保障制度也不錯,但是這座城市依然被房產金融化慣性帶著走,而且愈演愈烈。
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,尤其是1980年代“里根大循環(huán)”建立起來,全球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改變這種局面。在浮動匯率和信用貨幣時代,國際貨幣供給的非均衡,造成的中等收入陷阱,中產階級危機以及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。
根本問題出在貨幣理論上。
在貨幣領域,最聰明的頭腦弗里德曼構建了現(xiàn)代貨幣數(shù)量論,全球經濟及各國經濟開始進入央行的貨幣周期時代。很多人可能發(fā)現(xiàn),當今世界似乎進入了“貨幣調節(jié)”的計劃經濟年代。信貸、樓市、股市、制造業(yè)、出口等都隨著美元以及本幣緊縮而波動。這種控制貨幣供給的調節(jié)手段,才是始作俑者。
對于中產來說,房產不是問題,貨幣才是魔鬼。
如今美國很多人批判現(xiàn)代貨幣數(shù)量論,認為這種不顧及債務指數(shù)、經濟結構失衡的理論是極為危險的,也是數(shù)次債務危機爆發(fā)的根源。但是,除了這一理論,經濟學家和貨幣當局似乎沒有更靠譜的理論。
蒙代爾是這一理論早期的反對者,在芝加哥大學時他為此與弗里德曼吵了不少架。蒙代爾提出的“貨幣最優(yōu)區(qū)”理論和“大拇指法則”推動了歐元的創(chuàng)立。某種程度上說,蒙代爾的理論更加科學,但是如今歐元區(qū)的債務問題及社會矛盾更復雜。
從全球表現(xiàn)、金融體系以及貨幣理論三個角度,中產階級塌縮似乎是不可避免的。
中產,是一個國家的脊梁、社會的穩(wěn)定器和稅收的貢獻者,也是福利的主要創(chuàng)造者和債務的主要承擔者。
最近,中國社科院發(fā)布了《中國養(yǎng)老金精算報告2019-2050》。報告預測,未來30年我國的制度贍養(yǎng)率翻倍,2019年當期結余總額為1062.9億元,不過到2028年,當期結余可能會首次出現(xiàn)負數(shù),為負1181.3億元;到2035年有耗盡累計結余的可能性。
這意味著,到2035年,這一代中產階級還沒退休或剛退休,社保余額就已虧空。
目前中國消費市場是基于消費分層的消費升級,在擺明了新中產和低線城市消費不同形式的消費升級現(xiàn)象和特點后,從消費要素“人、貨、場”出發(fā),深度探析基于分層的消費升級影響因素。
人們在保證了質量和使用體驗之后,更注重在消費過程中的舒適和便利程度,以及人們在心理上、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樂趣,而在身份展示、品位展示等非剛性需求上在短期內做了一些妥協(xié)。消費對象的實物量和價值量的統(tǒng)一、更多的消費受眾帶來的增量市場。
2015-2030年中高收入、高收入群體占總人口比例(%)
數(shù)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汽車從過去的奢侈品變?yōu)槿粘F罚嚨纳鐣匚粚傩韵陆?,而功能屬性上升。服裝消費近年來呈現(xiàn)凹型結構,即快消、高端消費品占比較高。這與人們對性價比、差異化消費趨勢相關。當人們更加重視性價比、愿為節(jié)約時間花錢、重視品牌時,去LOGO化、極簡的同時,又注重時尚感的快消品牌將是新中產的最佳選擇。另一方面,高端奢侈品則是差異化、個性化的最佳表達。
新中產對購買商品時關注程度
數(shù)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隨著互聯(lián)網的迅速興起,網上購物占比從零到28.9%僅用了十年時間。電商模式的出現(xiàn)對原有線下模式具有很大的沖擊,這就要求企業(yè)從產品端、供應鏈端、品牌宣傳和推廣方式、渠道布局重新制定戰(zhàn)略和定位,從線下到線上導流或者線上宣傳轉化到線下流量,讓消費者不局限在特定的時間、地點來進行購物消費。
2017-2018年新中產線上購物方式
數(shù)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