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物種類豐富,產量分化,生產占有率突出
糧食作物以大米和小麥為主,產量顯著增長。印度的糧食作物豐富,包含大米、小麥、大豆、大麥、高粱等。2000年以來,印度的糧食作物產量波動上升,2017年達284.83百萬噸。其中大米和小麥作為主要糧食作物,占比保持71%以上,2019年大米產量達118百萬噸,小麥產量達103.6百萬噸。
印度主要糧食作物產量(百萬噸)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智研咨詢發(fā)布的《2020-2026年中國有機大米產業(yè)運營現狀及發(fā)展前景分析報告》數據顯示:甘蔗獨占經濟作物鰲頭,棉花次位,產量增幅不明顯。印度的經濟作物豐富,包含甘蔗、棉花、茶葉、黃麻、咖啡、煙葉等。2006-2016年期間,經濟作物的產量波動,并無明顯增幅。甘蔗作為最大的經濟作物,2017年產量為376.90百萬噸,棉花次之,2016年產量為6.05百萬噸。糖產量躍升世界首位。2019年全球糖產量為179.89百萬噸,主要產糖地為印度、巴西、歐盟27國、泰國、中國,產量占全球比例分別為19%、16%、10%、8%和6%,CR5達59%。
2019年主要產糖地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出口
印度新冠疫情加重,加大全球農產品價格波動。印度新冠感染數量連續(xù)增多,未見疫情拐點。印度是全球主要的白糖、大米和棉花的出口國。如若疫情防控后續(xù)發(fā)展低于預期,可能加大全球農產品階段性波動。
印度是全球大米的主要生產和出口國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印度是全球棉花的主要出口國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印度是全球白糖主要的生產和出口國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花生出口保持領先地位。2019年全球花生出口量為3.8百萬噸,主要出口國為阿根廷、印度、中國、美國、巴西,出口占全球比例分別為24%、20%、17%、16%和8%,CR5達84%。自2007年以來,印度始終保持花生出口世界領先地位,出口占比始終保持15%以上。
2019年花生主要出口國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2007年以來印度花生出口占比始終保持15%以上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2018年雞肉主要生產國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2012年印度雞肉產量反超墨西哥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印度家禽產業(yè)增長迅速,并且近年來其地位已鞏固。2012年,印度反超墨西哥,自此成為第五大雞肉生產國。2004年,印度反超日本,自此成為第三大雞蛋生產國。
印度新冠疫情:或將成為下一個爆點
目前疫情可能仍處于早期階段
截至2020年4月9日,印度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6725例,累計死亡病例229例,累計治愈635例,病死率為3.41%。從目前疫情的走勢情況來看,尚未有拐點出現跡象,印度疫情當前可能仍處于早期階段。
4月9日新增確診809人,累計確診6725人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4月9日累計死亡229人,累計治愈635人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形勢嚴峻:人口密集、醫(yī)療水平落后
人口密集程度嚴重,衛(wèi)生情況堪憂,隔離困難。2018年印度人口密度達到了每平方公里455人,相當于美國的12.7倍、中國的3倍,世界的7.6倍,人口非常密集。同時印度一部分民眾生活在貧民窟中,缺乏清潔用水、生存環(huán)境臟亂差。在如此空間擁擠、衛(wèi)生條件堪憂的情況下,安全的社交隔離幾乎不可能實施。醫(yī)療投入有限,醫(yī)療水平較為落后。2016年印度人均醫(yī)療衛(wèi)生支出62.72美元,醫(yī)療衛(wèi)生支出總額占GDP比重為3.66%,遠遠落后于發(fā)達國家及中國。印度每萬人擁有的醫(yī)生數為8人,是意大利和西班牙的1/5、美國的1/3和中國的1/2;印度每萬人擁有的護理和助產人員為21人,是美國的1/4、意大利和西班牙的1/3;印度每萬人中只有7張病床,是中國的1/6、意大利的1/5、西班牙和美國的1/4,醫(yī)療水平較為落后。
2016年印度人均醫(yī)療衛(wèi)生支出62.72美元,醫(yī)療衛(wèi)生支出總額占3.66%的GDP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印度每萬人擁有8名醫(yī)生、21名護理和助產人員、7張病床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未來疫情或將爆發(fā)
已采取封城措施,但后期疫情態(tài)勢不容樂觀。3月24日晚,印度總理莫迪發(fā)表電視講話,宣布從當天午夜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為期21天的“封城”措施,以遏制疫情蔓延。莫迪要求,實施“封城”措施期間“每個村莊和每條小巷都將嚴格實施封鎖”,民眾取消一切社交活動,除購買生活必需品等特定情況外一律不要外出。但由于人口密度極高、衛(wèi)生基礎設施薄弱、醫(yī)療水平落后等原因,解除封城措施后的疫情走勢不容樂觀。專家預測印度將于4、5月爆發(fā)新冠疫情。來自約翰斯•霍普金斯大學、疾病動態(tài)、經濟和政策中心(CDDEP)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專家們預測:高情景(假設封城沒有作用,與紐約數據較為一致)下,4月15日疫情開始暴發(fā),5月5日達峰值,約2.5億人感染;中情景(更可能的情景,假設封城和病毒溫濕敏感性沒有作用,與意大利數據較為一致)下,4月20日疫情開始暴發(fā),5月15日達峰值,約1.8億人感染;低情景(樂觀情景,基于病毒溫濕敏感性的潛在影響)下,5月5日疫情開始暴發(fā),6月5日達峰值,約1.2億人感染。該研究選用的IndiaSIM模型,廣泛被用于政府決策,包括疫苗引進等領域,預測結果具有一定魯棒性。
專家預測印度將于4、5月爆發(fā)新冠疫情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疫情對印度農業(yè)的影響:多維度分解
隨著新冠疫情蔓延和21天封城措施的實行,印度的農業(yè)發(fā)展受到制約。而作為地位突出的農業(yè)大國受此重挫,全球農業(yè)也將受到牽連。我們嘗試從生產端、運輸端、銷售端、貿易端,多維度分解印度農業(yè)產業(yè)鏈可能受到的影響。
新冠疫情對印度農業(yè)的影響邏輯框架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生產端:勞動力短缺,農作物收獲和春播受阻
勞動力短缺,農作物收獲和春播受阻。印度為期21天的封鎖措施切斷了農民工的收入來源,迫于生活的壓力以及對病毒的恐慌,農民工返鄉(xiāng)潮出現,造成勞動力短缺。北部農業(yè)主產區(qū)的旁遮普邦、哈里亞納邦和北方邦依賴印度東部地區(qū)的農場工人,但是自封鎖令開始后,大部分人返回自己的村莊,這會中斷印度小麥等冬季農作物收獲。而農作物收獲過晚意味著單產下降,減少農戶收益,下季作物的播種窗口縮短,也使得農作物容易遭降水和冰雹的破壞。
運輸端:關卡攔阻,供應鏈混亂
關卡攔阻,供應鏈混亂。3月24日零時,印度的21天封城政策正式生效,交通要道設立關卡阻攔。農產品運輸受阻,供應鏈混亂,農民很難將作物推向市場,農產品新鮮度不斷降低,最后只能選擇銷毀或者任其腐爛。
銷售端:滯銷困境,批發(fā)市場癱瘓
終端需求下降,滯銷困境。薩塔拉區(qū)的農戶透露草莓這種優(yōu)質農產品的需求通常會在入夏激增,游客和冰淇淋生產商是草莓的主要買家,但如今因為疫情原因,需求極端下降,草莓只能拿來喂牛。為高級餐廳供應的羅勒、卷心萵苣、小白菜,由于餐飲業(yè)關閉,也成了肥料。勞動力短缺,批發(fā)市場癱瘓。從批發(fā)市場角度看,卸貨、稱重和包裝依靠大量工人,如今勞動力短缺可能造成批發(fā)市場癱瘓。蔬菜和園藝種植者可能難以出售產品,小麥和油菜籽種植戶也難以賣東西。
貿易端:出口停滯
印度多數私人港口已宣布遭遇不可抗力,盡管政府港口仍在運營,但面臨勞動力短缺問題。大米出口暫停。作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,印度出口暫停。行業(yè)官員稱印度大米貿易商已經停止簽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,甚至現有合同的履行受到阻止。印度LalMahal集團主席PremGarg表示,印度大米出口已經減少到四至五分之一。糖產量有限,出口幾乎停滯。截至3月15日,印度2019/20制糖期全國開工糖廠457家,同比減少70家;收榨糖廠136家,同比減少37家;食糖產量2158.2萬噸,同比下降21.1%,生產端顯著降容。出口方面,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而實施封鎖措施影響,印度白糖出口幾乎陷入停滯。預計印度2019/20榨季食糖出口量為430-450萬噸,這與印度糖業(yè)官員在封鎖前的預估相符。全球市場大米、糖價格走勢預判。2019年全球和印度的大米、糖期末庫存達到歷史最大值,庫存消費比處于歷史高位。近期來看,印度大米出口暫停疊加柬埔寨和越南對大米出口的限制,供需失衡,大米價格預計高企。糖產量與出口的雙重打擊,未來可能出現糖供應吃緊現象,糖價或將有所提振。長期來看,全球市場大米、糖價格總體呈現先揚后抑趨勢。
2019年全球、印度大米期末庫存達到歷史最大值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2019年全球、印度大米庫存消費比處于歷史高位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2019年全球和印度的糖期末庫存達到歷史最大值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2019年全球和印度的糖庫存消費比處于歷史高位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


